为什么火车的轨距都是一样宽?(行业标准之战)

2003年奥斯卡获奖影片《迷失东京》中有一段很有意思的对白,男主角鲍勃是一个演员,他在日本拍一个三得利威士忌的广告,因为导演是日本人而鲍勃是美国人,语言不通,必须通过翻译进行交流。

导演用日语对翻译说:“准确的翻译很重要,知道不知道?”

翻译用日语回答说:“是的,当然知道,我明白。”

然后导演用日语对鲍勃说:“鲍勃先生,你现在安静地坐在你的书房里,书房的桌子上放着一瓶三得利威士忌。你明白我的意思,是吧?你要用全身心去找那种感觉,然后慢慢地转过来看着镜头,温柔地,就好像和一个老朋友见面一样,把台词说出来。对了,就好像亨弗莱·鲍嘉在《卡萨布兰卡》里说经典台词‘就看你的了,孩子’那样说,‘三得利时光’。”

翻译转身对鲍勃用英语说:“导演让你转身,看着镜头,说台词,明白了吗?”

鲍勃一脸迷惑地问:“就这些?”

这个电影片段表达了一个很有意思的管理概念,就是行业标准。日语是一个标准,英语也是一个标准,两个标准不一样就没法交流,只能通过翻译,而翻译往往会造成信息的流失。

行业标准指的是一个行业及其相关行业的设备、产品制造商所普遍接受的一套技术语言、参数和规则。统一的行业标准,不仅可以为行业内厂商提供一种相互交流的“语言”,使各种产品、配件之间的替换、配套和升级成为可能,加速行业专业化、规模化进程,还能够为消费者带来便利。同时,行业标准也是行业中厂商竞争、博弈的“游戏规则”,在一定意义上,甚至可以说谁拥有行业标准的制定权,谁就掌握了产业制胜的先机, 就可以坐享滚滚而来的利润。如何在竞争中让消费者、上下游配套厂商甚至竞争对手接受自己的标准,即成功地制定、营销标准,是每一个想成为行业领先者的企业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为此,当一个新产品刚刚投入市场的时候,如果出现两个不同的行业标准,每一家公司都会为了让自己公司的标准成为行业标准不惜一战。

铁路就是行业标准之战的一个例子。我们现在坐火车旅行,从乌鲁木齐到哈尔滨,从哈尔滨到昆明,无论是动车、高铁,还是绿皮火车,都是一样的轨距。可是在铁路运输刚刚开始的时候,不是这个样子的。修第一条铁轨的时候,没有前例可循,1.5米宽和1.4米宽没什么区别,所以到底选多宽有些随意性。19世纪初期,随着蒸汽机的发明,铁路运输也开始在美国崭露头角。到了1860年左右,美国出现了7种不同的轨距,有4尺8寸半的也有5尺的,要是用火车从东部运货到西部,就要把车皮折腾好几次,换到不同轨距的车厢上。这就好像出现了7种不同的语言,不同语言之间互相听不懂,翻译来翻译去,效率低下可想而知。显然,一个统一的轨距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是,没有公司愿意改变,因为把自己所有的铁轨都改一遍耗资巨大。最后,还是美国内战帮忙解决了这个问题。当时,北方军队需要高速、有效地从东向西运输人员和物资,因为轨距不同,开一会儿就得换一列火车,全体指战员下火车上火车麻烦一点也就罢了,关键还得把粮草大炮等辎重搬来搬去,实在是受不了。于是北方的国会就把4尺8寸半制定为标准轨距,要求所有铁路运营公司限期整改。等内战结束了,北方已经都是标准轨距了,只有南方还沿用着5尺的轨距。由于南方铁路的里程数远少于北方,于是南方不得不向北方靠拢,先是充分发挥聪明才智搞出一个三轨铁路可以同时跑两种轨距的火车,随着时间的推移,5尺轨距的铁路就慢慢地、彻底地退出了历史舞台。

无独有偶,中国也曾经存在着不同的轨距,但是情况和美国恰恰相反,不是因为战争而标准化,而是因为战争而存在不同的标准。1931年,阎锡山主政山西,决定修筑同蒲铁路,但在修筑宽、窄轨问题上,与南京国民政府对立。南京方面以铁道部名义提出采用1.435米标准轨的建议,阎锡山则坚持采用窄轨,其目的之一便是为了闭关自守,抵制省外势力长驱直入,达到进可攻、退可守的目的……等战争结束了,为了融入祖国大家庭,自然而然,山西的窄轨也逐步被标准化了。

那么,如何才能打赢一场行业标准之战呢?最重要的策略应该就是尽可能地建立产品的用户基础。一旦有很多用户开始使用你的产品,他们就被锁定了,因为如果他们要换产品就要产生不小的转换成本。当一家公司的客户多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别的公司很难建立起一个成规模的客户群,也就没有能力在这个领域和这家公司的产品竞争行业标准了。如何才能让很多的客户使用你的产品呢?一个办法就是把你的产品免费给客户用,甚至付钱让他们用。比如,网景浏览器一开始是站在网络浏览器技术的最前沿的,它的策略就是把网景浏览器免费提供给所有用户。一旦用户用熟悉了,而且存储了很多书签,他们的转换成本就提高了,就不会轻易转到别的浏览器了。网景的想法是好的,策略也是对的,但我们都知道,它最终失败了。也不为什么,只是因为微软太强大了,把IE浏览器和视窗操作系统捆绑起来,这下网景傻眼了,没辙了。

微软公司在打赢行业标准的战争中确实是一个老练的对手。20世纪80年代, IBM 推出了第一台个人电脑,当时的操作系统可谓是三国鼎立,包括IBM的OS/2操作系统,微软的DOS和视窗操作系统,还有苹果电脑的操作系统。IBM一开始只控制个人电脑的BIOS(Basic Input/Output System),把其他关键部件外包出去,其中操作系统外包给了微软公司。等IBM意识到BIOS可以被反向复制,使得IBM 丧失了对个人电脑架构的控制,由此导致大量IBM 兼容机制造厂商的进入,才开始试图通过OS/2 操作系统恢复其技术领导力时,已经回天无术。微软公司利用DOS 系统已经建立起优势,适时地推出视窗操作系统,没有给IBM 留任何机会。

曾经有一个关于微软的传言,不知道是不是真的,但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比尔·盖茨说:“如果中国的客户使用盗版的操作系统,那么我们也应该让他们盗版微软的视窗系统。”在被盗版不可避免的情况下,这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因为一旦用上微软的操作系统,就不再容易使用别的系统。这就是前面说的免费给客户使用的策略,以便建立广大的客户群,一旦拥有了广大的客户群,也就拥有了制定行业标准的话语权。

【温馨提示】如果资料内容有帮助到您,别忘动动小手指分享给好友哦!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