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治理制度或惯例对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产生具有什么影响?

公司治理制度或惯例有时会对企业的产业竞争力产生具有重要影响,日本钛产业的发展就是一个典型事例。

钛产业的核心是金属钛的精炼。即从矿石中精炼出海绵钛这种制造金属钛的原料。海绵钛的提取需要将钛矿石进行电解加工,其过程要消耗大量的电力,比铝的精炼还要多。而众所周知日本是世界上电价最高的国家之一,而且原材料矿石也不是取自日本而是来自澳大利亚和挪威。尽管存在如此多的不利条件,日本却成了西方国家金属钛的主要供应源。

更不可思议的是,当时日本几乎不存在钛的消费市场。钛像铁一样坚硬,像铝一样轻,而且有很高的耐高温性和抗腐蚀性,对海水具有类似于白金一样的抗腐蚀性,因此价格相应昂贵。由于钛具有上述优异特性,因此主要应用于航空发动机和军用飞机的结构制造材料而被称为空中的金属。在日本,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民用和军用飞机主要靠进口,因此钛的消费市场几乎是不存在的。

尽管存在上述不利条件,日本却成了西方国家钛金属的主要供应者,大阪钛和东邦钛这两家公司几乎垄断了对西方国家钛的供应。

为什么这样的产业会在日本存续并发展?钛的精炼技术并不是日本独有的技术,同时这一产业也没有得到通产省政策的支持,反而由于是公害较大的产业,通产省还有敬而远之的倾向。追根溯源,真正支撑着日本这一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是日本型公司治理模式和证券市场的结构。

钛的消费市场是飞机制造业。在生产上,飞机制造业很大程度上左右于各国政府的国防政策和航空器材采购的周期性变化,因此不仅需求量变动较大,同时市场的供给状况也很不稳定。在80年代,当时世界上钛供给能力最大的是苏联,通过向西方国家出售钛来换取外汇。但苏联的供给活动反复无常,有时大量抛售,有时又突然宣布停止出口,这是因为钛的销售很大程度上受其军事政策的左右。

因供需两方均极不稳定,钛的价格总是上下剧烈波动。上涨时每吨可达200万日元以上,下跌时会跌落到几十万日元的水平,结果导致钛制造商的利润起伏较大。美国和欧洲也有钛的精炼企业,但这些公司最终都难以经营下去。在严格追求短期利益的经营环境下,钛的制造企业很难维持下去。

与欧美相比,日本钛制造企业的治理环境是非常有利的。大阪钛公司是住友金属持有过半股份的子公司。社长是住友金属派遣的。由于住友金属理解钛的重要性,同时也深知钛市场的不稳定性,因此不会单纯因经营利润的减少而解雇经营层。另一方面,钛的生产商的股价上下动荡的特性对一些投机的投资者来说正是极好的机遇,他们可以利用股价的动荡来获取投机利益。因此在钛公司股价上涨时,生产企业往往会增资扩股,用以扩大设备投资增加生产能力,其结果是造成过剩的供给能力,这使得欧美的钛制造企业的经营更加困难。

从日本的情况看,另外一个主要的钛生产商东邦钛公司是日矿金属的关联企业,具有类似于大阪钛公司的治理状况,这两家公司就这样瓜分了世界钛市场的份额。大阪钛随后在将社名变更为住友Sitix后,被住友金属吸收兼并。即使到现在,住友金属和东邦钛两家公司平分世界钛市场的状况仍没有改变。而钛金属的用途在逐渐被拓宽,最近被作为制造眼镜架和高尔夫球杆的材料。

尽管存在着种种不利的条件,日本的钛制造公司在世界钛市场中占据了绝对的竞争优势,这正是缘于日本型公司治理体制和证券市场结构的结果。

上述事例充分显示出某一国家的公司治理制度是产业竞争力的重要源泉。经过冷静的考虑就会发现,日本型公司治理制度,在多个产业中成为日本企业竞争力的源泉。因为在日本型公司治理制度和证券市场结构下,企业经营者所受到的追求股东短期利益的压力较小,所以企业能够进行长期持续的投资。如在钢铁和半导体这样要获取长期利益必须进行巨额投资的产业,日本型治理制度为强化日本企业的竞争力作出了贡献。日本企业在经济萧条的状况下能够舍弃暂时的利益,坚持在研究开发上进行投资,主要是因为来自短期收益的压力较小。因此,日本型治理制度是支撑其在多个产业上具有较高国际竞争力的要因之一。

钛产业并不是极端特殊的例子。在家电产业,日本企业能占据绝对竞争的优势,几乎使美国、英国的家电产业濒于消亡的缘由之一,可以认为是治理制度的不同。对于英美企业来说,在低收益率下展开激烈的新产品开发竞争这种经营模式,是支撑它们的企业治理体制所不容许的。相反,在硅谷涌现出的大批快速成长的风险企业,也具有其独特的治理体系。美国的大型企业一般通过大胆的裁员和事业整理来不断修正经营方向,这也是因为美国型治理体系发挥作用的结果。

日本型公司治理的基本思想,是委托与企业具有长期安定关系的成员(安定法人股东、主银行、内部晋升的经营者、正式员工)对公司进行治理,可称之为基于长期协同主义的治理模式,与所谓作为国际标准的盎格鲁-萨克森型治理模式有很大不同。这种治理模式的形成,是与日本战后的历史、经济、政治和社会文化传统密切相关的。这种模式可以视为是一种克服亚当·斯密指出的股份公司局限性的替代方案,也是日本企业在某些产业形成国际竞争力的源泉所在。从企业自身发展的角度看,公司治理制度或惯例是企业为了有利于自身的发展而创造出来的。实际上,在竞争条件不同的产业,公司治理的规则也是不同的,并没有一种唯一的、普遍可以遵循的模式。

 

【温馨提示】如果资料内容有帮助到您,别忘动动小手指分享给好友哦!

相关文章

  • 德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德国的主持银行参与公司治理主要是通过控制公司股权而对公司实施控制。主持银行持有公司的投票权比例较高。

    管理之王 2022-02-10 阅读 1045

  • 中介机构对公司治理的作业

    中介机构通过资本市场中的中介组织就能形成一种强大的监督机制(李承友,2001),从而对促进公司治理的完善和保护投资者利益具有重要作用。

    管理之王 2022-02-17 阅读 874

  • 美国的监管改革与启示

    自2001年起,美国爆发出一系列的财务丑闻,许多大公司,如安然、世通等相继破产,这引起了人们对美国监管法律和制度的质疑。为此,证券交易委员会对监管法律和机构都作出了相应的改革,以加强监管力度。

    管理之王 2022-02-14 阅读 822

  • 日本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机制

    日本的公司治理表现为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是共同治理,即由股东、银行、员工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组成的共同治理结构;二是主银行相机治理。所谓主银行是指在日本公司中拥有最大贷款份额并通常持有公司较大比例股份的银行。

    管理之王 2022-02-11 阅读 786

  • 公司治理的法律制度环境与监管规则约束

    法律制度、政治因素和社会文化因素等变量对其产生了越来越大的影响。这些法律法规和监管制度体系一方面为公司治理的建立和运作提供了基本的框架和参考;另一方面,通过对违规行为的惩罚而保证良好公司治理的实现。

    管理之王 2022-02-13 阅读 776

  • 新闻媒体、社会公众对公司治理中的影响

    新闻媒体、社会公众的监督作用在公司治理中的地位日益突出。近年来,国内外上市公司对一些重大违规违法事件的查处,如美国的安然,国内的银广夏、蓝田股份等,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两种力量参与监督的结果。

    管理之王 2022-02-18 阅读 767

  • COSO报告对公司治理的影响

    在公司治理体系中,内部审计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早在1992年,美国全美反舞弊性财务报告委员会(又称COSO委员会)就发布了《内部控制——整体框架》(以下称《COSO报告》),以加强公司内部控制。COSO报告为企事业单位构建起一个三维立体的全面风险防范体系。它们给企业以立体、全方位、多层次的内部审计和风险防范,这对于企业的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也为在公司治理框架下加强内部控制提供了方向。

    管理之王 2022-02-15 阅读 683

  • 我国政府对于公司治理的监管内容和作用

    我国政府通过制定法律,如《公司法》、《证券法》等,对公司治理的有关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如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职权和运作方式,公司合并、分立等问题;同时,相关的监管机构,如证监会也出台了一些重要的法规和准则,包括《上市公司治理准则》、《关于在上市公司建立独立董事制度的指导意见》、《上市公司收购管理办法》等

    管理之王 2022-02-16 阅读 630

  • 美国银行在公司治理中的作用

    美国银行对公司的贷款一般以短期为主,往往要求抵押、担保,当公司出现财力困难而不能履行债务时,银行就可以通过破产程序接管公司,从而公司的控制权发生转移。银行作为信托财产的个人股份管理者,是以信托者的利益为有限目标的,与以取得公司控制权为目标的持股具有本质区别。因此,美国银行与公司的治理关系是一种消极的距离型治理。

    管理之王 2022-02-12 阅读 609

  • 公司治理的核心要素有什么呢?

    公司治理不只是一个结构问题,而是要靠运作机制,不能改制完成后就不再完善公司治理了,而是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对如何建立有效和高效的治理机制进行探索和实践。

    管理之王 2021-11-06 阅读 605